享受生命

享受生命

調和學隱修營設計及優化的十年工程,接近完成,轉何兆燦2019年8月15日文章

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已經承載著三種信息:來自母親的遺傳信息、來自父親的遺傳信息、及本人的天賦。受精卵已經不是白紙一張,已經有這三種因素共同影響下所決定的人生傾向。

受精卵在子宮裡著床後,硬體和軟體都慢慢地穩步發育。因為胚胎還在未定型的階段,這時期任何足以影響到胚胎硬體或軟體的震盪,都是畢生的後遺症,無論好壞。這些震盪的來源,可以直接是從外環境而來,例如穿過媽媽肚皮透進來的異聲、撞擊、光線……等;可以是從媽媽的身體而來,例如媽媽的體溫、血流(胚胎與媽媽共用媽媽的血流)、情緒、想法……等;也可以是胚胎自己的內環境而來,例如本身的情緒、遺傳病……等。受精卵的人生傾向,加上胚胎期的子宮經驗,再加上胚胎在出生過程中的經歷,三種因素合起來,組成了出生烙印,決定了此人在出生那一刻開始的人生路,該如何走下去;換句話說,出生烙印決定了以出生為起點的人生軌跡。

從零到三歲,是嬰孩通過在現實世界中的遊歷,經驗不同的情況及結果,最後總結出哪些物質由自己指揮,哪些不可以;由此生出身體界限(身體止於哪兒)的理解,還有「物」及「我」的概念。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嬰孩到了36個月左右,「自我」終於出現,人從此有了一個做決定的經驗者;三歲定八十的傳統智慧,原來有其科學根據。人在人生路上起步走的前36個月,基本都在潛意識掌控下進行,初步形成一個自己意識裡不一定很清楚的人生方向,在人生軌跡上醞釀出一個還不算太有衝力的慣性。這種慣性,何兆燦稱之為「命運」。

三歲以後,自我生成,意識出現,慣性亦越來越強。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人開始更有意識。但是一來有意識不等如有足夠的意識,二來亦未必有足夠的技術來修正,所以有了自我的人,在命運的推送下,通常都不能把人生軌跡改變太多,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命運顯得不能抗逆,人便唯有認命,在原有的人生路上,沿既有的人生方向前進,過完一生。這種人生,當然比較難以享受了。倒過來問,那麼怎樣的人生才更容易享受呢?

一個生態系統,根據自然定律,例如物理、化學、生物學的運作規律,會自動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各種力量都趨於均等的位置,而且是那個生態系統可以達到的最高能量效率,表達為最高生物總量(所有該生態系統裡存活的生物總體重)。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它的行為表現,根據同樣的自然定律來決定。理論上,人體越接近它的最高能量效率、越久停留在它的最高生物總量的情況下,就是越容易享受生命的時候;因為活得最順暢,潛能發揮得最好。讓人在最高能量效率下操作、留在最高生物總量下存活的那些生命活動,何兆燦統稱為「人生任務」;最佳配襯著人生任務的生活方式,稱為「最佳人生遊戲」;所有人生任務按時間線性順序編排出來而形成的軌跡,稱為「最佳人生軌跡」。

這些理論,尤其對一般非相關專業的人,就算能夠明白,卻如何實踐呢?所謂「最佳」,說當然容易,怎樣做到?怎樣知道自己做到?何兆燦個人認為,確實難;但是,上述的簡單理論也確實有用,因為它回答了上述的重要問題 – 總之是做那些讓自己處事更順暢(更高能量效率)、身體更健壯而且更有活力(更高生物總量)的活動。換句話說,我們雖然不實在知道哪裡是「最佳」,但是我們都知道哪裡是更佳。不斷做到更佳,我們便知道我們是在靠近「最佳」;不斷做到更佳,我們便越來越享受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