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了自己的面子,輸了孩子的自信
兒子十八歲了,七月裏高級程度放榜,科科合格,卻沒有甲、乙級的成績,入香港的大學無望。做媽媽的沒有作出太多安慰或建議,反而不斷埋怨兒子做事無目標,處理問題無計劃、無部署,面對自己的前途更是毫不在意,過一天算一天。
何兆燦跟這名年青人做調和,有一年多了,雖然他自己覺得讀書速度快了,眼睛明顯沒那麼累,耳朵也精靈多了,學業成績始終並沒有相應地提升。何兆燦暗地裏一直在摸索,究竟甚麼東西,阻礙了他適當地表達自己出來呢?
直至今年年頭有一天,跟他母親談論他的成長過程時,聽她說了一個故事,才恍然大悟。話說他四、五歲的時候,母親早上幫他沐浴,小孩突然不依,要這要那,大吵大鬧。她一怒走開,讓孩子鬧過夠。據母親講,他斷斷續續,一直鬧到黃昏,七八小時仍然光著身子,聲音也啞了才停下來。母親說這事件時,洋洋得意,甚至是蠻開心的,因為她認為:『小小孩童,想跟我鬥,妄想!』
小孩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目的,只要成人體察,自能引導。這位母親竟視與孩童的交往是一種角力,而且以勝之為武。可以想像,這位年青人過往十八個年頭裏,日日被逼跟一個強弱懸殊的對手鬥爭,大概輸多嬴少。累積了這麼大量的失敗經驗,又如何叫他不採取放棄的態度、放手不管自己了?
何兆燦當時實在按耐不住,稍稍不客氣地數說了她兩句話。以她鬥心那麼強的人,自然聽不入耳,依然一如既往的對待兒子。
這個希望是極端例子吧!不過一般父母,可能在不經意間,在某些情況下,在某種程度上,採用了角力的心態,來對付孩子的胡鬧、扭紋。何兆燦在這裏只想提醒,父母每次這樣做了,大概是勝了自己的面子,而輸了孩子的自信吧!
這幅畫由這位年青人親筆,主題是「我的出身」。從此可以想見,他的內心世界,有多破碎雜亂。
讀者覺得,萬一你曾這樣對待子女(或任何其他人),你可以如何補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