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的現代科學研究

經絡學說的現代科學研究

何兆燦‭,香港, 2018年1月31日

西醫傳統上看待人體,特別重視它的結構;追本溯源,大概來自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的名著《人即機器》(L’homme machine)。西醫作為人體這部機器的維修人員,當然要熟知人體結構,所以解剖學很自然就成為西醫的必修科。面對「經絡」這課題,西醫第一反應就問:經絡系統有什麼管道?裡邊流動的是什麼?然後就嘗試用解剖來找。問題是,經絡的管道可以是能量上而不是物質上的管道,裡邊流動的可以是能量而並非物質。

經絡存在的直接證據

1950年,日本人中谷義雄發現穴道是電的優良導電點,而經絡是優良導電網。1980年代末及以後,中國科研人員用各種生物物理媒介做經絡的研究,包括聲、光、熱、電、磁,證實人體組織中存在循經低阻線和循經高振線等現像,吻合古典中醫所說的經絡循行路線。同時,還在其他動物身上找到類似現像,所以出現了動物針灸學。從此,有科學家重定義「穴位」是皮膚上的電阻突變點,而「經絡」是皮膚上的電阻突變線。

請參看(1)祝總驤的《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中國第一大發明的科學驗證》(北京出版社,1989);(2)《中國當代醫學》2014第5期的文章,關於經絡導電有方向性,作用是傳遞大腦發出的控制身體運動的電信號;(3)上海復旦大學的分子物理學家費倫教授對穴位與非穴位骨間膜的離子含量研究,發現骨間膜結構中有類似光纖的膠原組織,認為便是經絡的物理基礎。見發表在《科學通報》1998年3月號上《經絡物質基礎及其功能性特征的實驗探索和研究展望》的文章;及(4)賀振泉、陳耀堅及原林的《人體筋膜系統 – 經絡實質新解》(慧論出版社,2007年4月。

經絡存在的間接證據

1970年代末,福建中醫研究所的胡翔龍大夫曾主持一項63,228人的大規模調查,取樣涵蓋全中國並遠及非洲的人群。統計發現,俗稱氣感的「循經感傳」現像,無論年齡及民族,的確是實際存在的現像,出現比例高達78%,遠高於安慰劑效應出現的25%。

經絡的物質基礎

根據前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所著的《科學氣功:李嗣涔博士30年親身實證,每天10分鐘,通經絡袪百病》(三采文化2016年11月出版),生命之初,受精卵開始分裂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大約一天分裂一次,到了第十四天已經分裂成將近四萬個干細胞。

主調節基因負責控制整體身體發育規劃,方式是令所有牽涉在同一個身體區域的基因,都協調地表達應該如何制造蛋白質。從第一次細胞分裂開始(所以有了兩個干細胞),每到下一次細胞分裂前,大約18-30小時之內,每個階段中主調節細胞的信息,都必須通過干細胞之間形成的有序分子網絡結構,傳遞到每一個干細胞,直達細胞核,確保不會分化出重復或異常的身體結構。這種每24小時必須完成一個能量與信息循環的結構,可能就是12時辰子午流注的形成機理;而這個細胞水平的有序分子網絡結構,可能就是經絡系統的雛形。換句話說,如果這個理論是對的,經絡系統的物質基礎是細胞水平的分子網絡,而不是肉眼可見的組織。

經絡的功能發揮機理

曾經出現的有兩種假說:(2)中樞興奮擴散假說 – 氣感的本質是興奮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定向擴散;與(2)外周動因激發假說 – 由於體表受到刺激或細胞環境改變,觸發神經興奮相繼傳入中樞。近年的研究進一步找到,當針扎進穴位,刺激到感覺神經的軸突反射,也可以通過刺激肥大細胞,釋放出信息物質進入組織液(大部分是細胞間液,呈凝膠狀,不流動;鄰近毛細血管的組織液,呈溶膠狀,可流動)。信息物質在不流動的組織液裡通過擴散作用,在流動的組織液裡也包括輸送,可以把信息作遠距離傳遞,形成經絡作為信息系統的作用。請參看(1)日本的藤田六郎、高野千石以及中國的瞿養剛、吳善令、張維波等學者提出的「經絡的體液通道論」;及(2)丁光宏《組織液定向流動的動力學機理與人體經絡現像》發表在《自然科學進展》2005年01期的文章。

小結

正如物理學從宏觀的牛頓物理學,步入微觀的量子物理學後,得到跳躍性發展;經絡學說的現代科研,也是從肉眼看到的水平漸次進入微結構的分子水平,從物質進入能量,而好像找到一個新世界。當中國人還在爭辯經絡存不存在這種的基本問題時,外國科學家早已接受了經絡學說(否則哪兒來有外國政府承認針灸師為「醫生」之舉?),而且積極尋求怎樣利用這種伍千年的古老智慧。何兆燦也是,選擇了尋求更好運用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