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親手放下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家長親手放下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1年7月30日早上,我收到這樣的查詢:前天讓14歲孩子去補課,孩子很排斥不願意去,當時哭了但沒哭出聲。爸爸還在不停說教時,孩子像抽筋了一樣,手和胳膊僵硬不能動了。媽媽看到孩子不對勁,就讓爸爸別再說了,然後不停地揉捏孩子的胳膊和手臂。說當時孩子的手都是緊緊握著掰都掰不開,過了好一會才緩解。這是否「僵直反射」?

這位父親對孩子身體操作的認知,與當今最先進的體育競技心理學裡所提倡的,大相徑庭。他只專注在結果上,就是孩子去補課;而且忽略了孩子身體出現異常,繼續加壓試圖逼出自己願意的結果。首先,提議這位父親想清楚,他逼孩子補課的意圖是什麼。如果是學業好一些(或任何其它意圖),提議他再想清楚,逼孩子補課當下可否達到他的這個意圖;另外,提議他更加想清楚,逼孩子補課長遠可否達到他的這個意圖。

不過,無論該父親的上述答案是什麼,當孩子出現抽筋,手和胳膊僵硬不能動時,表達孩子已經進入極端緊張狀態,繼心理平衡給壓垮後,也已生出抽筋樣的生理平衡給壓垮的反應,那些理性答案已經不再有關聯,在那個當下壓根兒就沒用。那是危急狀況,需要急救的。就如某人扭傷跌倒,碰到頭部大出血,你還罵傷者那麼笨手笨腳,繼而跟他討論為什麼扭傷嗎?當然是先止血。止血的時候,還在逼他以後小心走路嗎?當然是安慰他,讓他的傷勢盡快有最多的好轉。

家長只追求自己認為的最好結果,看不到長遠考慮(深度)的重要性,看不到其它因素(廣度)的重要性(在這個個案裡是反覆發生逼孩子使後者的心理及生理平衡相繼崩盤),是我提倡策略性教養學的原動力。我看到太多案例,是家長把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親手放在孩子肩上,而不自知。

2021年7月27日週二,在團體決賽跳馬項目之後,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體操選手西蒙妮·拜爾斯(Simone Biles),忽然作出令人震驚的決定,退出女子團體決賽,並稱自己必須將焦點放在自己的健康上。一天之後,這名曾奪取四枚奧運金牌的選手決定,她也不會在個人全能項目中出賽。好幾名運動員都說了讚揚的話,當中牙買加體操選手達努西亞·弗朗西斯(Danusia Francis)給出的反應最精彩:「我覺得西蒙妮實在給力,將自己的精神健康放在一切的首位,真是位女王。」

在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環境中,心理和精神健康應該放在一切的首位啊!孩子學業成績美滿,但他只是因為被迫如此,並非自己的選擇,他能享受到嗎?家長繼續這種逼迫,讓孩子最終不惜代價(例如心理不健康)地妥協順從,他會活得開心嗎?如果活得不開心,學業成績好又如何?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副教授、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雷雄德教授,在討論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成敗時強調,教練要專注在運動員的四個方面:技術、戰術、體能及心理。家長作為孩子的生命教練,只關注了技術層面的事情(補課來提升學業成績),是太片面的做法,提議家長也參考一下專業人士這個四重點的做法。況且,光在技術層面上,學業成績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謀生技術嗎?值得那麼著重嗎?

以戰術為例,本屆奧運中國乒乓球混雙選手許昕和劉詩雯,在半總決賽中勝法國選手後接受訪問說,在第三局大幅落後時,最終反敗為勝的秘訣是:1)沒有放棄;2)堅定執行賽前定下的戰術;3)心理上沒有緊張;4)下手決斷。在金牌戰中面對日本選手時,在決勝局後半忽然處在下風,最終輸球。我認為也是因為日本對手發現許昕的負手相對弱,專門針對性攻擊,導致中國隊連番失利,最後輸球。這些就是戰術考慮。家長在教養孩子在當今社會中競爭,有足夠考慮到「賽前」戰術及臨場執行嗎?

有家長搞不定孩子,在暑期裡把孩子硬塞到軍訓營中,盼望孩子在軍訓的高壓處理下順從,回家後變得更「好」教養。先不重複論述這個是逼迫策略,到孩子長大了總有反彈的惡果。因為部分孩子在不堪高壓下,等不了長大後反抗,已經中途心理崩塌,發生厭學、逃學、拒絕上學、宅男宅女、巨嬰、甚至自殘、自殺的現象。心理健康,是雷教授點名說的訓練運動員四大重點之一;家長請參照美國選手西蒙妮的做法,把它放在最重要位置。

體能這一環,道理太淺顯,就不嘮叨了!誰不知沒了身體(死或體弱多病重病),什麼也做不了,也享受不到。只是太多家長選擇閉目不看,我只舉一個例子。我曾經做過一個心漏症女孩的個案,家長因為看到女孩心漏體弱,暫停上學,帶來找我,看看我能否幫忙。我不是醫生,只幫女孩學懂更好輕鬆生活,她體弱及學業退步的現象便明顯好轉。可是,當女孩只是身體功能發揮好到相對可以正常生活及上學,老爸便逼她也去補習,試圖追回停學的進度。當時心漏情況其實沒有好轉,只是也沒有惡化而已;女孩的情況依然是可以突然病發喪命的!這位父親目光的獨特,實在令人驚嚇!

邀請家長們參考雷教授訓練運動員的四重點做法,以生命教練的目光,既深且廣地看待教養孩子這回事,有策略地訓練孩子成為在現代社會競爭中的「金牌選手」。

– 何兆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