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用的是觸康健

唯一能用的是觸康健

七月一日,我們一行20人作為心理援助志願者去了四川災區。通過中科院心理所早已建立的工作管道,我們一部分人被安排到什邡市去走訪各個鄉鎮的遇難學生家長。

五天的有效工作日中,我們整個團隊走訪了六十多戶人家,每個家庭都是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孩子的年齡從四歲到十八歲不等。每天訪談下來,晚上都要開總結會,分享當天的案例,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唯一有用的技巧就是觸康健。

我和我的搭檔走訪了9戶人家,還有一次回訪。在每個個案中,最基本的方式是聆聽。有時候,當事人的悲傷很深,哭得很厲害,我們就運用一點觸康健的方法,使他(她)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

有一次,一個老婆婆從訪談的第一句話就開始哭訴,傷心她一手帶大的外孫就這樣去了。這時,我的搭檔上前去觸摸她的情緒緊張觸點,我就握著她的手,聽她把故事講完。在哭訴中,她的情緒慢慢緩和了下來,當我們覺得她的悲傷已得到比較充分的疏解,才起身告辭,老婆婆依依不捨地把我們送出了很遠。

另一次訪談,我們遇到的母親是一個本來就心肌缺血的患者,地震中失去了女兒,一個多月後孩子的外婆又因傷心過度而亡,孩子的奶奶也在地震中受傷而去世。這個母親的病就越發嚴重了,連走路都不能走遠一點,每天都覺得心悶,心累,完全喪失了勞動力。我們就用觸康健的方法教她設立一個積極的目標,然後做一個簡單的調和,不多久,這個母親微笑著說:感覺好多了,心裏沒有那麼悶了!

通過這些走訪,我們覺得以前學的很多技巧在這裏都不適用,真正能用上的是觸康健,為什麼呢?也許有這幾個原因。

一個是語言的交流問題。當地人的語言是四川話,我們志願者大多是說普通話,在語言交流上造成一種障礙,還有一個障礙是我們志願者的語言模式要更書面化一些,這都在實際上使心智交流的有效性打了折扣。而觸康健的方法,直接從身體入手,不受語言影響。

第二個,我們面對的是喪子之痛,也許可以這樣說,喪子的悲痛是人類最深沉的一種傷痛了。在這樣巨大的悲傷情緒面前,任何的道理、語言傳遞的資訊都顯得無能為力。而觸康健的方法能通過身體帶給當事人最直接的感覺,避開了心智模式的過濾或者抗拒,讓身體立刻開始發生轉變,從而能快速帶動當事人狀態的改變。

第三個,在這樣的訪談中,肢體接觸本來就有撫慰作用,是讓當事人重新與外界連接的最有效方式,而觸康健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更運用了經絡和肌肉結構的原理,所以就會有加倍的效果出來。

在災區走訪時,沒有隨身帶上觸康健的手冊,有時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這使我更有興趣回來好好學習,以後不需要手冊也能夠為別人做一個很好的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