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

何兆燦 2015年3月4日 香港

在16世紀的英國,相繼在愛德華四世及伊莉莎伯一世治下做財政大臣的湯馬斯‧格雷欣爵士 (Thomas Gresham) 發現,當老百姓都把收回來的好銀幣刮掉一些,再把不足稱的劣銀幣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劣銀幣會越來越多,而好銀幣則越來越少,他描述為劣幣驅逐良幣。因為這個社會集體行為影響到貨幣流通的重要現象由格雷欣爵士發現,便稱之為格雷欣法則,成為經濟學裡一個很出名的理論。

近代越來越多社會科學家發現,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集體行為,其實在推動著很多表面上跟經濟學無關的社會現象。在當今的資訊年代,資訊就跟貨幣一樣,我們天天要跟它打交道,而互聯網就是資訊這種貨品流通和交換的「市場」。作為大學主修經濟學的人,何兆燦不禁要問:劣質資訊有沒有在驅逐優良資訊?

例如,當博士生可以請「槍手」通過抄襲寫論文而又能過關拿到博士學位,會不會造就越來越多的博士生生產劣質論文,「市場」(學術界)上便越來越少優良論文? – 劣質論文(資訊)驅逐優良論文(資訊)。例如,當消費者越來越要求免費軟件,軟件開發商又不能長期無償工作,惟有爭取另外的收入來源來繼續供應免費軟件。什麼人會願意資助消費者拿到免費軟件?當然是那些最終能從消費者身上獲得好處的人(例如廣告商)。所以免費軟件充斥著廣告外,更有人從免費軟件用家身上蒐集資訊的商家。最終,軟件開發商是越來越多服務他們的資助者還是沒有付費的消費者?答案是不言而喻了。劣質軟件(資訊)驅逐優良軟件(資訊)。又例如,在外國可以賣200塊人民幣的書,翻譯為中文在中國賣,只能賣30-40塊,您說好的作者會越來越多選擇在那裡出版他們的書?劣質書籍(資訊)驅逐優良書籍(資訊)。

我看到內地導師豐天鵬先生的文章(2015年3月4日發表於微信朋友圈),不禁又想到,原來劣質肌應學正在驅逐優良肌應學。當只上過幾天課程甚至只看完一兩本書的人,便自稱是肌應學導師而出來市場授課,當然是比按正途接受足夠訓練才授課的肌應學導師來得容易,所以成本比較低。如果同時市場不懂得分辨甚至不願意分辨(豐老師文中說「你就不用那麼高調了吧」),大家同是肌應學導師而已,人們還有動機要選更高成本的正途訓練嗎?最終市場是充斥劣質還是優良的肌應學導師?

那怎辦?我不知道也不代表別人,我只知道我會做什麼 – 堅定不移做優良肌應學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