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贏怕輸

想贏怕輸

何兆燦 寫於2016年7月31日 美國卡拉斯畢鎮

故事 1

Tao Stone有個在中國內地舉辦的夏令營,當中孩子分成五組活動。在某次競賽時,五組中居然有三組之多,聯群結隊、互通消息地作弊,目的是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讀完營中主教練的當天課後感,內心沉重;不是一兩個人作弊,是百分之六十啊!當然,三組中可能有孩子不想這樣;但如果有,他們沒有提出足夠強的阻攔,讓作弊事件不發生。另外,主教練想取消他們的參賽資格,據說有師長擔心孩子承受不了,提議更輕的懲罰。如果這提議最終給接納(我不知道有沒有),就表達作弊的結果可以用某種形式繼續參賽,是縱容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啊!種種描述加起來,讓何兆燦推論,這應該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個別問題啊!何兆燦覺得,中國內地家長和師長在教養孩子上,優次可以更深思熟慮多一些。

教養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個人覺得是促進孩子成為自選最偉大的自己;不是家長或任何其他人的選擇或定義,不是矮化的自己。這個原則我相信沒有太多異議的,但如何操作化、如何實踐出來,估計有比較多的斟酌余地。何兆燦提議的,是最大的人生成功,定義為在長期做自己最願意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人長期在內有滿足感,在外有快樂。

順著這個邏輯再探討下去,什麼人才是長期最快樂的?哈佛大學的羅拔·沃丁傑(Robert Waldinger)教授是一個心理醫生,接手做了一個1938年開始,做了75年的追蹤研究,研究對像是724名當年的哈佛大一男學生。結果顯示,活得好的因素並不是名利,更加絕不是努力工作,是良好社交關系,包含廣泛社交網絡、高質素的親密關系、擁有可倚靠的人這三大元素。

一個想贏怕輸的孩子,願望濃重、急迫到願意連群結隊一起作弊的程度時,其他人是更大機會喜歡還是不喜歡他?他的社交關系是更大機會良好還是糟糕?試問各位家長和師長,如果您們也相信這些科學研究的結果,您們願意自己親手訓練出來的孩子,是一個贏多輸少但不快樂的人嗎?還是一個無論贏輸仍然快樂的人?

故事 2

國家地理雜志找了丹·巴特納 (Dan Buettner) 做了一個廣泛的社會調研,要找出全世界最長壽的人群,以探討長壽的奧秘。在他2012年出版的The Blue Zones中,他報導說找到九個所謂的藍區,計有日本衝繩島、意大利撒丁島、美國南加州盧馬鎮、……等。其中幾個長壽秘訣,包括廣為人知的素食為主的飲食、日常活動含有豐富勞動的生活方式、擁有生命目的、有信仰……等之外,亦有穩定而良好的社交網絡。試問各位家長和師長,如果您們也同意,想贏怕輸的孩子社交網絡大概不會是最好的,而良好社交網絡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長壽秘訣,您們還願意繼續對孩子拼命強調要贏不要輸,讓孩子最終更大機會成為一個贏多輸少但只有相對短的命來享受成功的人麼?

在人生中,贏輸真是那麼重要嗎?需要那麼不惜代價嗎?

我提議家長和師長在沒有太多代價時,就是兒童時代的玩耍經驗中,最好嚴厲執行規則,讓孩子預嘗成人生活的不可逆及負責任。這樣做,孩子身體成為成人的同時,心智就能最大機會也有相配襯的成熟度。在他們犯錯後負責時,就可以更大機會頂天立地,一力承擔。

訓練孩子的目光,不可以放在這一秒,這一分鐘,甚至這一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養孩子,需要以畢生作為單位來思考。這樣,策略(就是方向)對,才可以說決定好不好,所謂策略性教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