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腦故事

 

觸康健中國五行隱喻 課後感

陳昱亨(南京) 2009年3月 觸康健肌應學的創始人施約翰曾經諄諄教誨大家,“養成每天至少做一個調和的習慣”。那會輕鬆消除你每天的困擾,增進你的能量;也會增進你的醒覺,瞭解當下在你的生命中發生了什麼,更有效追求並達成自己生命的目的(不單是工作上的成就,也可以是和諧幸福的家庭以及個人靈性的目的)。然而這一切大師是如何做到的呢?秘密之一就在於觸康健隱喻調和。 參與這次課程的有10名中...

 

 

藏8的魔力,自然的賜予

周小姐(大連) 2008年12月份,我參加了觸康健綜合證書課程,第一次接觸了“觸康健”。課程中,有很多奇妙的事情發生,過程潤物無聲,得到的是很大的變化。經歷了這次課程,我整個人輕鬆了很多。在眾多觸康健調和程序中,“藏8”給我留下的印象尤為深刻。 前段時間,我丈夫因打高爾夫球,右側髖關節附近不適,回家和我提起有疼痛現象,當時我立刻想到了“觸康健”。 因為工作了一天,我原已很累,用上...

 

 

做個獨立個體 – 大連休息營後感

王慧(中國大連) 人的一生,總會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或者忙碌,或者悠閑,或者輕鬆,或者緊張……。然而,每種角色都離不開自己對角色的潤色,每種角色扮演在不同人的身上,都會帶有不同的個人色彩。2009年,大連溫泉休息營,讓我經歷了一次飛速轉換角色的過程,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做獨立個體的幸福。 雖然年紀已二十過半,但我總像個孩子,總以孩子的方式活著,不會做决定,甚至,不敢做决定。在參加休息...

 

 

尊重個人學習風格

何兆燦 2008年11月初,就讀小學二年級的二子宇心給中文老師投訴,說他三番四次不聽堂上指示,交回去的功課不跟老師要求的格式。在此之前的一年級班主任在見家長時,曾說宇心學英文比較慢,另外不能獨立處事,需要成人督促。 其實宇心一年級時才六歲,怎能要求他獨立處事呢?誰六歲不需要成人督促的?母語是廣東話的宇心,進入英文小學,語言環境突然要求他多說多寫多讀英文,頭一、兩年慢了一點兒是正常...

 

 

四川賑災志願者親身報導 化解情緒緊張觸點 — 額節結的威力

徐雲(武漢)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很深刻地記住2008年5月12日 四川的那場地震。 那場地震,讓太多的人失去家園,流離失所。也是那場地震,讓我們第一次重視心理學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 5月末,作為一名心理志願者,我去了四川成都。 在成都的華西醫院,我遇到了一個兩天一夜未合眼的小女孩兒。她當時處於一個很弱的狀態。肋骨,尾骨斷掉,在地震中與父母失散。當時在場的醫生和心理工作者都表示沒有太...

 

 

「搶錢反射」— 我爺爺的一個故事

蔡慧明 金融風暴影響全球,「錢」立時間成為了全世界很多人和身邊朋友的一個設身和熱門話題,一連串股災與銀行壞賬的消息,勾起了人的恐懼與不安,這種恐懼與不安,也慢慢的成為了全球人類的一種共同意識。 談到「錢」,我想分享我爺爺晚年的一個「搶錢」的故事。 我家爺爺是一個白手興家的成功商人,三十年代末期中日戰爭年代,他和奶奶為了逃避戰禍,帶著一家人逃離家園,尋覓安全安定的棲息之所。首先,他...

 

 

做甜美的夢

黃煦雯(澳洲悉尼) - 2008年12月 一直以來,小女兒寶寶都是家裏最寵愛的孩子。她特別的乖巧、粘人,她八歲了,但好像總是長不大,可她畢竟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一點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相反,我好像還挺滿足於她帶給我的那份感覺。直到有一天她對我說她不願意長大,才算引起了我的注意,特別是不只一次的說想永遠做個小嬰孩,我才覺得事情不簡單。 自此,我就嘗試著做一些可以影響她的事情,譬如在她...

 

 

孩子怎樣承繼了你的「操作軟體」

何兆燦 這是一個秋風送爽、陽光明媚的星期日早上;萬里晴天蔚藍,極目空間剔透。大兒子宇一、小兒子宇心和我三個人,背上行裝去離島長洲郊遊。下一班渡輪是10:30,但我們從中環地下鐵車站走上地面時,已是10:20。沒辦法,要及時登上渡輪,唯有趕快。 我一手拖一個兒子,拼命急步走,完全忘記了他們倆只是小孩,兩條腿比我的短得多,還不斷口頭催促:『快! 快!如果不是的話敢情上不了船!怎麼宇心...

 

 

兒子給我欣喜

黃勁崑(深圳) 我的兒子在2004年底出生,因為媽媽的身體原因,選擇了剖腹產,同時沒有給他喂母乳。從他出生到2007年底,我們前後聘用了10位保姆,除了其中的兩位是我們辭退外,其他都是找各種的藉口請假,然後就不見蹤影了。 保姆離職頻繁,表達了兒子的成長有特別之處。不過當時我們沒有太多的留意,只是覺得兒子的一些生活習慣跟其他小朋友不同,例如一直都得穿尿不濕;此外,兒子不善於表達自己...

 

 

唯一能用的是觸康健

七月一日,我們一行20人作為心理援助志願者去了四川災區。通過中科院心理所早已建立的工作管道,我們一部分人被安排到什邡市去走訪各個鄉鎮的遇難學生家長。 五天的有效工作日中,我們整個團隊走訪了六十多戶人家,每個家庭都是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孩子的年齡從四歲到十八歲不等。每天訪談下來,晚上都要開總結會,分享當天的案例,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唯一有用的技巧就是觸康健。 我和我的搭檔走訪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