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徒步的妙用

山野徒步的妙用

何兆燦 (香港)
2014年3月15日

我家的大兒子宇一現在讀初中三,14歲;小兒子宇心讀初中一,12歲。兩個人的在校成績還可以,在同學中位處中上游罷!剛在上周見了班主任,都被評為偏向理科的人。宇一據說是“資訊科技”科最厲害,事實上剛在中期試裏拿了全級第一;宇心據說是數學科最突出,事實上經常在校際奧數比賽中獲獎。

我頻繁在香港以外講課,每年約有一半時間不在家,所以每當我在的時候,宇一、宇心就好像要把握機會補償一樣,在晚飯時拼命問我各種各樣的問題。過去一周我都在香港,他們問的問題計有:

特首無論出什麼政策總是給人罵?
香港有什麼政府政策可以幫忙舒緩全球暖化?
隔壁那條金毛尋回犬為何每當有升降機到了但門還未開時,便拼命吠?
為何春天早上總有那麼多鳥兒在樓下樹上鳴叫?
為何克里米亞要做公投?為何烏克蘭政府暴力鎮壓示威者?
什麽是“勢能”?人走上山積存了勢能,那麽跳崖是否釋放勢能呢?
我多年來不斷囘答這些問題,基本麻木了,只是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以為意。直到老婆前兩天出差囘來,跟她談到3月2日星期天與孩子去行馬鞍山山徑的經過,我突然不經意地這麽說:『我發覺孩子在山野間徒步時,說的話跟在餐桌上的不一樣。』他們會說:『我覺得弟弟有時很煩人!』、『學校的功課越來越多,有時做得很累,不想太晚睡覺。』、『我要把我那幅漫畫創作畫得很漂亮,還要塗上彩色。』、『這條霧中的碎石山路特別溼滑,要小心啊!』

原來在餐桌上他們多問為什麽,是求知;在山徑上則多發表意見,是求被知。另外,前者的注意力投射在外,重分析,比較邏輯腦;後者則在內,重感覺,比較完形腦。

我不知道為什麽有這種分別,我猜是因爲山野上比餐桌上空間更開闊,更容易激發完形腦。而且,在餐桌上除了嘴巴裏比較忙外,感官上是比較空閑的;在山野裏則不一樣了,耳中聽到各種聲音,鼻中嗅著不同氣味,背上有背包壓著,腳下有凹凸不平的泥石頂著,手裏拿著地圖,腦中推敲身処的實際位置,眼裏看到繁雜的顏色、綫條、形狀等。那麽多的感官訊號不斷輸入,人便比較留意到感覺了。

不過在我作爲爸爸來説,重點不在為什麽有這種分別,而在怎樣運用。原來山野徒步能激發孩子的完形腦操作和發育,所以能平衡現代學校偏重邏輯腦操作和發育的情況。這種作用不是通過刻意操練甚至逼迫孩子來達到,而是在自然互動的社交環境裏,心曠神怡的情緒狀態中,舒服適意地做到的。再加上煆煉身體健康的考慮,真是何樂而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