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習的第一步做什麽?

促進學習的第一步做什麽?

何兆燦(中國香港)
2013年8月13日

專業運動員來到訓練或比賽場地時,他們是否立即進行訓練或比賽?不是,他們會先跟教練、隊友聊聊當天的安排,看看來了多少觀眾,對手狀態如何,然後做熱身。專業表演者來到表演場地時,他們是否立即上台?不是,他們會化裝、換衣服,跟其它表演者、導演和幕後人員聊聊流程,從後台瞟出去看看觀眾的情況,然後自己在腦海裡預想一下待會的演出。專業人會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先作準備,才會進行他們的活動的。學習者做促進學習的事情時,是否一開始就應該一頭栽進去,直接做促進學習的事情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麼,促進學習的第一步做什麼?

假如您忽然收到一個外地朋友的電話,說要到您住的那個城市的某著名酒店入住,問您路該如何走,您的第一反應是說什麼?請讀者在這裡先停下來想一想,有了答案才繼續看下去。

我會問:「您具體位置在哪兒?」如果您不知道對方身在何方,您怎能給一個適當的指示,使他得以到達他想去的地方呢?

這個「身在何方」有雙重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學習者本人的實際情況。下圖所見,當人憑自以為的位置(紅圈)作標準,判斷往東北方走,便能到達目的地(藍三角);但實際位置(紅四方)是在紅圈東南方的話,此人最終只能走到不知名的位置(藍問號),而不是藍三角。同理,家長或孩子本身想促進孩子的學習,但還未弄清楚孩子的實際情況如何的話,做出來便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回。

在我設計的運動促學營裡,我告訴教練們,用事實性的描述,對孩子作出真實的反饋。當中我們不褒不貶,只是告訴孩子,我們看到他們些什麼。當教練看到孩子在比賽劣勢中方寸大亂時,我們不會過去責罵或鼓勵,企圖以正向或負向的方式激勵他們;教練大概只會說:「我看到你剛才責怪隊友的表現後,發脾氣離隊。」然後也許會補一句:「現在你想怎樣?有什麼下一步的新決定?」

當教練看到孩子表現大勇,一帆風順時,同樣也是不褒不貶,只是告訴孩子:「我看到你剛才很冷靜,贏得乾淨利落,與隊友也合拍。」然後也許會補一句:「現在你想怎樣?有什麼下一步的新決定?」我相信這樣做的話,孩子才可以最真實的認識自己,從而最終知道自己的實際位置。

我有好朋友是一對夫妻來的,都在國際大企業中位居要職,是有見識的知識分子。有一次我們兩家週末去郊野公園出遊,當時他們的女兒未夠三歲,跟我兩個八歲、六歲的男孩在空地上玩足球。男孩倆把球互相送來送去,小女孩則在中間歪歪斜斜地追球。每次小女孩跌倒,兩夫妻老遠喊過去:「沒事!」然後其中一人跑過去扶起她,為她拍拍灰塵,便告訴她再玩。我當時非常困惑,因為小女孩最終已經擦破手掌和膝蓋的皮,有一點點血在流,不是沒事啊(當然也非嚴重)!但兩夫妻依然在未查看清楚時,便老遠喊「沒事!」我相信如果他們的教養方法維持這樣的話,他們女兒最終會學懂自欺欺人地說自己沒事,就算實際已是傷痕累累。

「身在何方」的第二個意思是學習者所處身環境的實際情況。在我帶領的運動促學營裡,我會把訂好的規則說明白後,便大公無私地執行,而且不會有第二次機會,無論孩子輸得多麼不值,或者多麼輸不起而有很大反應(如大叫大罵、滾地濠哭等)。如今的孩子個個如珠如寳,家長都悉力以赴,務求給孩子一個良好開始,讓他們在人生這個長途賽跑中,從起跑點上開始領先;所以孩子基本上都是溫室中長大,有很多呵護,有很多次從頭再來的機會。

可是當孩子出來面對社會,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時間在不斷推移,機會在不斷流逝;孩子抓不住就抓不住,失敗倒下就失敗倒下。他們可以重新振作,來捕捉下一個機會;但這一次機會,沒就沒了,不可以有第二次的。我願意營造一個類似實際情況的環境,讓孩子在沒有太大成本的時候,初嘗真實世界的「殘酷」。我願意孩子走出溫室,回到真實。試問奧運選手一個失手,金牌在手指縫中流走,可以喊再來一次嗎?原是110米欄王的劉祥做錯動作,把腿筋拉傷後,可以要求時光倒流,讓他重做動作,避免受傷嗎?在真實世界裡,每一刻只有一次機會。

所以,促進學習的第一步,並非立即進行促進學習本身的活動,而是學習者回到真實,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知道環境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