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習的三維、雙向、一的

促進學習的三維、雙向、一的

何兆燦(香港)
2012年8月30日

每年的運動促學營畢業禮後,總有家長圍住我問:「促學營好是好,但我怎樣延續這個好處,我該做些什麼?」當我追問家長,平時他們在做什麼,來幫助孩子的學習,回答通常都是反復背誦、長時間溫習、做大量練習、多看參考書、讀字典、聽光盤、參加補習中心的課等。我認為,上述的作為都是對的;只是,它們只涵蓋了「促進學習」的某些部分或片面。如果能夠更全面、更系統地理解及實行「促進學習」,效果自當更好。

我把我認為是更全面、更系統的內容,歸納為促進學習的三維、雙向、一的。「三維」包括了(1)學習的前提;(2)學習的過程;和(3)學習的應用。「雙向」是指信息的輸入和輸出。「一的」是一個目的 – 自主的終生學習。

首先,什麼是「學習」?廣義的學習(不局限于但亦包含書本學習或學校學習),是新信息通過感官進入身體來了,經過外周神經達于中樞神經,由腦子處理後把新學記憶下來,碰上適用的情況便從記憶中提取,加以運用,達到比還未學之前所能達到的效果更佳的效果。在教育學裏,「學習」從來就被視為一個雙向的過程:在校教裏,學生在教室聽課(信息的輸入),老師會通過各種渠道,例如即時口頭問題、當天家課、各種小測大考等(信息的輸出),務求肯定知道學生已學到了,或學到多少了。老師不會只講了課,就會宣稱學生已學了,因為「學習」講究的是,學進去(信息的輸入)後,可以也實際地用出來(信息的輸出)。

在家教裏何嘗不是一樣?家長教導孩子禮貌,難道說完(信息的輸入)就真算完?當然不是,家長會觀察孩子的待人接物,行為上有沒有禮貌(信息的輸出) – 他早上碰上人會說「早」嗎?別人幫了忙會說「謝謝」嗎?公車上會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嗎?有專敬老師、長輩嗎?所以,促進學習必須雙向並重,偏廢其一皆不可。但是,家長有給這麼重要的一個原則適量的關注嗎?

現在中國內地促進孩子學好英語,很流行用趣怪記憶的方式,記住英語單詞的意思、讀音等。本來學語言當然要多懂詞彙,才可以說好該語言,這做法本身沒問題;但請看這樣學英語的內地人,普遍能說好英語嗎?其中一個我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群眾把記憶和學習兩個動作混為一談了。記憶是信息的輸入和儲存,是單向的;記住了不等如可以回憶出來,能夠回憶到了也不等如懂得用,懂得用才算學到了。學習是雙向的,把促進記憶等同促進學習,學習本身的提升是有限的。

我再談談促進學習的三維。第一維有關學習的前提。學習在生理上是一種奢侈活動,消耗很多血糖和氧氣;身體必先滿足基本需要,還有餘力才會做出來的。這些基本需要有兩類:生命安全(如吃不飽、喝不夠、穿不暖、有狗在附近沉聲低嚎等)和社會安全(如受同輩欺負、給師長忽略、被同學排斥等)。提高孩子的生命和社會安全感,便是促進學習的前提。多操練以下的生理功能,都有助于提高生命和社會安全感:平衡覺和平衡功能(人越感到平衡便越清醒,生命安全感則越高)、本體感覺(感應肌肉纖維的長度、關節的角度等,讓人不看也知道各身體部分的相對位置和整個身體的空間位置;這感覺越好人便知道自己的現況,生命安全感則越高)、運動覺(主要是核心、大、小肌肉控制三種活動的協調;這感覺越好人便越掌控到自己,生命安全感則越高)、競爭性和協作性游戲(越高的社交技巧造就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自我欣賞和欣賞別人的分享時間(越高的社交和諧造就越高的社會安全感)。

第二維是學習的過程,可簡單理解為感知、處理、表達三部分。「感知」是感覺到而知道;所以不只是感官接收,還有腦子進行初步過濾,篩選出有用資料作進一步處理的過程。「處理」基本上是分析、情緒、再過濾、推論、聯想、重組、整合與記憶。「表達」包括各種神經和肌肉活動,把信息輸出,例如小肌肉操作的語言、文字與表情表達,大肌肉操作的肢體語言表達,和核心肌肉操作的姿勢、姿態表達。多操練以下的生理功能,都有助于易化學習過程:核心、大、小肌肉本身的操作(以調節感官以更好接收信息;以推動表情肌、手指肌、姿勢肌、喉頭聲帶的肌肉等,以更好表達)、心肺功能(以更好供應血糖和氧氣給神經系統)、藝術表達(包括畫畫、雕塑、音樂、話劇、文學等;除了直接有關表達外,亦能直接促進情緒、聯想、重組、整合等核心的思考過程)、全腦操作(一切全身性活動,需要相對平均地運用左右側、上下側和前後側身體的,讓整個腦子都活躍起來)。

第三維是學習的應用,也就是學來做什麼,能帶來什麼好處;人們學新東西,歸根究底,都是為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實現所追求的夢想,和獲取任何其它繼發及延伸出來的好處(如人們的贊賞、自信的提升等)。因此,教者把所教內容的實際用途,以體驗的方式讓學習者直接感受到,那麼學習者自然有動機進行學習,不必受推動或催逼。我中學時代學中史和世界史,雖然老師有介紹學歷史的用途,是借鑒過去、管好現在,但這種大原因對我當時這一個並非統治者或官員的小小中學生來說,完全沒有切身關聯,起不了任何推動作用。但現在我作為一個教授促進學習的培訓師,對腦神經科對人腦操作的理解、人類學對人腦進化、生理學對人腦構造和功能的科研結果的歷史源流,深有興趣,很容易就記住,因為這些知識對我有切身的關聯和直接的效用。暴露學習者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而不是光說不練、只想不做,都有助學習者建立對學習內容的切身關聯,因而衍生出學習動機。

最後但最重要的話題,是一的 – 一個自主的終生學習的目的。當今世代,瞬間萬變。父母現在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東西,軟硬兼施的讓孩子學好了,但又有誰敢肯定說,到孩子成人,進入社會工作,這些所謂「最好的東西」,還有用否?過去十年,香港有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就是有人沒工做,卻同時有工沒人做。當中失業率最高的,是十來二十歲的年青人,最高曾達到20多個百分點。這些年青人不是不想工作,他們部分是接受工業工種的教育和培訓的,但到他們畢業時,大部分香港工業已離開香港發展,已再沒有太多的工業崗位了。

避免這種錯配的情況,教育界中越來越流行的最新思維,是培養孩子自主的終生學習。只有本人,才最有權威說自己想要什麼、最好得到什麼。怎樣讓孩子最終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最好得到什麼?在教者方面,做法很直接:放手讓他們自己實驗和嘗試;通過不斷實踐,使技術成熟。在學習者方面,原則很簡單:學懂享受過程、擁有結果。學習者只有享受到學習過程,才有動機持續學習,最終終生都在學習;只有是自主的,而不是被逼的,學習者才有原因對自己所學負責,把學習結果擁有。所以,不斷暴露學習者在自主的體驗學習過程中,都有助學習者學懂怎樣培養學習動機的行為或方法。
這些是我多年設計和主講運動促學營後的心得,相信能給到讀者們一些啟發,讓大家在促進學習的過程中,既看細節,兼顧大局,所以最終更能照顧到全局,更全面、更系統地為孩子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