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學®五行調和的內容

調和學®五行調和的內容

西方的解剖學,主要著眼於物質身體的結構,大部份是肉眼可見的,但也越來越多觸及肉眼看不見的微結構。它把肉體分成11個系統,計有神經、消化、內分泌、淋巴、循環、呼吸、泌尿、生殖、外皮、肌肉及骨骼系統。當中的依據,是功能及組織的相近。

中醫的解剖學,除了肉眼可見的肉體外,何兆燦認為也著眼於能量身體(意指熱場、磁場、電場……等物理學裡描述的能量)與信息身體(意指信念、夢想、記憶、追求……等心理學裡描述的現象)的結構,是肉眼看不到,但中醫用另外的方式(如把脈、望診……等中醫學裡描述的技巧)感應及測量到的。它把身體,性質無論是物質、能量還是信息的,分析為6個系統,就是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及奇恆之腑的腦子。當中的依據,是各部分在五行變化中的共同屬性與傾向。

木系統性升發而喜條達,納肝膽兩經,開竅於目,其華在爪,在體合筋,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變為握。火系統性溫煦而喜上升,納心與小腸經,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體合脈,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變為憂。土系統性受納而喜承載,納脾胃兩經,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體合肉,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變為噦。金系統性收斂而喜沉降,納肺與大腸經,開竅於鼻,其華在毛,在體合皮,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變為咳。水系統性滋潤而喜下行,納腎與膀胱經,開竅於耳與二陰,其華在髮,在體合骨,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在變為栗。

古代中醫因為死無全屍的忌諱,加上其它傳統宗教信念的影響,不得解剖屍體研究,只能觀察身體在生時的外在功能反應。最後綜合出五個種類,歸於五行;把各種功能表現與其聯繫上,包括經絡、感官、光澤、身體部分、情緒、體液及動作;還歸納出它們之間的互動,有表裡、相生及相克三種關係。

調和學®五行調和的內容共有二十個調和,平分為(二之一)及(二之二)兩個課程來做,分別是五天、共十天的課,每半天做一個集體調和。

第一組五個調和處理木、火、土、金、水這五個類別本身的特性。

每個五行元素的內部,有一種稱為表裡關係的功能表現,就是同屬該五行元素的陰陽二經之間的關係。第二組五個調和處理木的肝膽,火的心及小腸,土的脾胃,金的肺與大腸,水的腎與膀胱。

每個五行元素之間,也有兩種稱為相生與相克的關係,就是互相促進和抑制的功能表現。第三組五個調和處理相生的關係,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及水生木。最後第四組五個調和處理相克的關係,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先進的系統;系統都尋求平衡,否則不能存在下去,發展更談不上。人體這種尋求平衡的功能表現,在物質上,可以體現在人體運動中的動態平衡、在體重的調節上……等;在能量上,表現在食物的攝入與代謝廢物的排出、在體溫的調節上……等;在信息上,呈現在資訊的記憶與遺忘、新舊知識的交替、新舊決定的轉換上……等。在生理學上,這種尋求平衡的表現稱為自穩狀態。

中醫的五行學說,經過很多代大夫的仔細觀察和積累,形成了一個心得的體系,用了一些不是普通人知道的邏輯來理解,也用了一些不是普通人容易明白的語言來表述,人體這個非常複雜而先進的系統。為的是讓人更懂得在內外環境都是變幻才是永恆的世界裡,營造更好的平衡。這也是何兆燦設計「調和學®五行調和」課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