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性回饋

事實性回饋

何兆燦 2015年5月30日 中國香港

何兆燦認為,褒與貶都是教導的重要工具,非常有效;但切忌過用,否則過多的褒導致自我膨脹,過多的貶導致自我萎縮。這中間可以怎樣平衡?

我提出的答案就是:時不時可以褒與貶,但最多時候最好是給事實性描述,讓孩子或受教者回到自己的真實水準上。這樣,受教者才最終能夠活得自如、開心、舒服; 如果受教者做每件事,要麼是高於、要麼是低於自己真實水準的,他就天天浮沉在硬撐和發揮不好的境地裡,又怎能活得自如、開心、舒服呢?

什麼是事實性描述?就是把您看到、聽到、感覺到的,如實如是地回饋給受教者。當中儘量避免有任何判斷、推測、下定論、評估……等,通常的語言是「我看到…… 」或「我聽到…… 」。

用事實性描述這個技術時,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就是可教時刻,就是受教者的狀態是可以與願意聽進去的嗎?這個可教時刻,通常發生在情緒平伏時,或受教者直接主動的靠近來聊天甚至求教。所以教者有另一個技巧需要具備的,便是陪伴,不做什麼的陪伴。這樣無目的的陪伴,才可以培養出互信,最終引發可教時刻。

用事實性描述這個技術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身體和社會安全。當生理或心理有可能受傷時,是危急狀態啊!還顧及受教者能否學什麼嗎?當然是保障身體和社會安全為優先。部分家長和老師在教導時,會痛駡甚至打孩子,這已很有可能親手送孩子或受教者進入身體和社會不安全感中,把可教時刻直接摧毀。

教者在可教時刻中給的回饋,可以是什麼內容?短期利益來講,可以直接是受教者在該事件中的行為,和從中得到的經驗、反思、新決定……等,讓受教者從 事件中吸取教訓,再碰上類似情況便更懂得處理;從長期利益來講,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受教者的行為模式上,讓受教者更明白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為人,找出提升 空間並執行,免於重轁覆轍。

這個回饋,對受教者而言可以是外來的,也可以是內發的。每遍都要有人從旁提醒,受教者怎樣獨立?總有提 醒的人在旁,又是多麼的奢侈和難以做到的呢!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者在回饋收到後,在受教者還在可教時刻中時,可以進深一層,問受教者對自己在 整個過程中,以旁觀者的角度檢視一下自己,給自己一些事實性回饋,訓練他的自我覺察和回饋的技巧。